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記者 周銳)十八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13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于通過改革獲得新的增長動力。在各項改革之中,戶籍改革能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應盡快拿出時間表和路線圖。機房新風機
日前公布的中共十八大報告將“加快改革戶籍制度”寫入其中,并強調“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凈化新風機
“中國戶籍改革的迫切性源于人口結構的變化”,蔡昉分析說,從勞動力開始出現短缺的“劉易斯拐點”到勞動年齡人口開始減少的“人口紅利盡頭”是一個國家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段。
從中國近鄰情況看,日本的“劉易斯拐點”出現在1960年,其“人口紅利盡頭”在1990年,正是這30年的時間窗口讓其躋身發達國家行列;韓國的劉易斯拐點約在1970年,其人口紅利消失在2013年,也擁有40年的時間。
蔡昉指出,中國勞動人口或從2013年開始減少,若按照“劉易斯拐點”出現在2004年的判斷來推算,中國只有9年的時間。他強調,要延長人口紅利,讓中國獲得更多時間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戶籍改革的推進至關重要。
從生產角度講,中國經濟增長潛力下降和勞動年齡人口開始負增長有重要關系,如果能夠讓農民工獲得戶籍,改變其在40歲左右返鄉的情況,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勞動力供給。
從消費角度看,農民工現在是城市里的勞動者,但在有后顧之憂以及返鄉預期的情況下,他們不可能成為和城市居民對等的消費者、采用一樣的消費模式。如果能解決他們的戶籍問題,能釋放極大的內需潛力。
蔡昉告訴記者,在關注“改革戶籍制度”的同時,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報告的“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要求也不容忽視。
他解釋說,按照定義,“農民工”和“城鎮常駐人口”是幾乎相同的概念。但由于農民工沒有戶籍,他們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樣的低保、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此次報告強調“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說明中國戶籍改革未來將用“兩條腿走路”。
“一方面是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另一方面就是讓還沒有得到戶籍的農民工也盡可能多的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務”,蔡昉說,可以設想,如果有一天基本公共服務真的能全覆蓋,“誰還在乎那個戶口”。
蔡昉表示,未來,在中國戶籍改革的推進過程中,中央要拿出時間表,有頂層設計,并和地方政府有一定的分工。
他以義務教育為例指出,在人口流動較大情況下,考慮到地區之間的均衡,最好的方式是中央把義務教育財政責任承接下來,而地方政府則應逐漸落實社會保障、低保的相關責任。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楊志明日前介紹,國務院已作了部署,將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民工進城落戶。比如說農民工在縣城所在地半年以上穩定就業的就可以申請落戶;在中小城市穩定就業三年以上的,并符合其他條件,也可以申請落戶;在大城市落戶是要符合特定的條件。
“地方政府也應該劃出路線圖,比如說要以什么速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落戶標準如何改善”,蔡昉表示,多年以來,城市勞動力已經不增長,如果沒有農民工源源不斷的提供勞動力供給,很多地方不可能有現在的增長速度。“我們之前提出說工業化得到積累后要反哺農業,戶籍改革也是反哺的一種方式。(完)奧特思普科技新風 |